案例:琪琪回家跟妈妈抱怨,同桌在幼儿园里经常被老师表扬,并且认为同桌无论是拍皮球、绘画都比她厉害。她喜欢悄悄的在心里与同桌比较,但又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所以她表示不愿意跟同桌一起玩了。
2、把孩子爱比较的心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爱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尽量利用这种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不动怒不生气的积极性,把孩子原本爱比较的妒忌心转化为进去的动力。以上述例子来讲,同桌长期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可以和琪琪一起来探讨,为什么同桌这么受老师的认可呢?
原来,是因为同桌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她会乖乖听老师的安排,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不仅功课做得很好,还有很多文艺才敢。所以老师才经常表扬同桌。妈妈接下来可以问琪琪,要怎么样才能像同桌一样备受老师肯定呢?相信孩子在妈妈的启发下,会很快明白,只要自己也能做到像同桌一样优秀,甚至做到比她更加优秀,老师也会给予肯定的。
把爱比较转化为进步动力
案例:丽丽和灵灵是楼上楼下住着的两个孩子,又是同班同学。丽丽天资聪颖,又肯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灵灵天资稍差,虽然也肯努力,可是成绩怎么也赶不上丽丽。灵灵的母亲便拿灵灵与丽丽对比说:“自己家什么都不比丽丽家里差,就是你比丽丽差。”于是,灵灵便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学习越来越差。
3、不轻易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经常会看到,很多父母大声责骂自家的孩子,“你看自己,一点都不听话”“”你看谁家的小孩,跟你一样大,人家又聪明,又听话,为什么你自己就那么不争气呢?“其实,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看似好心,却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挫败感,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拿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无疑就会雪上加霜。
作为父母,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对比,这种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和别人对比,在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两种重要的功能:第一是认识自己,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因此,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作为目标。第二是,确立目标。人都是与别人的对比的过程里,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与努力的方向。但是对孩子来说,在与人对比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好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