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充满感谢,这小学具有四海一家的教育胸襟,愿意收只来一学期“蘸酱油”的外籍生。
就这样,我们这两个大人齐力喊一二三,把天生乐悠悠的姚头丸“丢进”Dunn 里面,让他自行求生。
(其实还是很担心,万一不能适应每天哭着回来怎办?届时,我恐怕又得搬出那套“男子汉的气魄、台湾人的骄傲”鼓舞理论来给他做灵疗。)
Dunn 除了小学部,亦附设幼稚园两班(约等于我们的大班生)。学生人数四百一十多人,因CSU 已婚学生或研究者之子女就读的关系,其国际学生占五分之一,来自三十四个国家,俨然是个小型联合国。
每年级三班,但五六年级只两班。每班约二十三人左右,五六年级因归为两班故人数较多。
然而,这所小学曾是一所学生严重流失,面临招生困境的学校。
由于小城往南边开发,新兴住宅区及公司亦往南移。人口少了,影响招生。后来,来了新校长,寻思学校再造之道,同时掌握CSU 国外学生与访问学者之子女就读的需求,改造学校引进国际认证学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成为全世界一百二十四个国家一千九百零九所IB 系统的学校之一(台湾有两所IB 学校,台北美国学校及欧洲学校)。由于领导有方,办学风评佳,又连续多年获得优等评鉴,不出数年,家长带着学生回来了,Dunn 成为这城数一数二的小学,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住在学区外,属跨区就读。换言之,有不少在地家长并不以外籍学生多影响教学品质而排斥这学校,正好相反,他们认同地球村国际公民观念,希望孩子从小交世界各国的朋友;若一个孩子班上有韩国、日本、蒙古、印度、中国、孟加拉、非洲……同学,从小上课像开联合国会议,将来,他看待人生与世界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这浴火重生的凤凰,说来简单,其过程不知包含多少教育者的心血与热情啊!
我因此相信,天底下没有烧不热的炉子,没有办不起来的学校。只要有心。
与他们道再见踏出大门时,我问姚头丸喜不喜欢这学校?他说喜欢。
我看得出来。他进入这所每间教室都布置得温暖、欢愉、有创意的学校,立刻卸下心防,宛如回到熟悉的地方,主动用不灵光的英文问这是体育馆吗?那是美术教室吗?老师们个个笑眯眯的态度、亲切的对话且适度的幽默都让人放松。不只他喜欢,我也被这温馨的氛围触动而有了好印象与好心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多年前我们参观天母美国学校时就有这种舒服的感觉,现在在这里这感觉又回来了。好像,学校就应该这样,每个人都笑眯眯地嗨来嗨去,美好的事情随时在发生。
一进Dunn 小学,墙上贴一张很大的世界地图,用黑线从不同国家拉出小标签,写上每一个外籍学生的名字与国籍。我帮姚头丸在地图前照相,告诉他,不久,你的名字会在上面。
其实,第一眼看到地图我就知道我们来对地方了。因为,我触摸到这学校那一颗充满教育热情的心。而且,这颗心向全世界开放。
————————————
连载预告:
下期连载,故事将会说到姚头丸第一天到Dunn小学上课,老师送了他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了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