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当心五种牢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编辑:静渝

  2、惩罚不适当

  提及“惩罚”二字,传统教育一般认为是“不打不成材”。那么,对于年幼的宝宝而言,他们做错了事,该不该以打骂来惩罚呢?狠狠的教育一番是否就能让宝宝知道错误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宝宝在受到惩罚后,并不知道自己受惩罚的原因和理由。这样既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能帮助宝宝改正自己的缺点。或者宝宝为了怕更多的惩罚,只好在表面接受你的教育,但内心却不真正接受。这样长期下去,不仅会让宝宝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有可能给宝宝错误的引导,成为宝宝的模仿对象:让宝宝以为做错了事,就要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

  在实际操作中,妈妈们实行“惩罚”的时候需要掌握好度。建议妈妈们可以想一些比较有趣的惩罚小办法。比如,简单的角色扮演。让宝宝亲自体验自己哪里犯错了。或者跟宝宝来个约法、规定之类的软惩罚,让宝宝可以开心的接受惩罚时,也能反思到自己哪里是错误的。

随意吓唬孩子

  3、随意吓唬宝宝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也听过妈妈们说的“谎话”。很多家长们会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觉就叫妖怪抓走你”之类的谎话。其实这样的随意吓唬是不利于宝宝的成长的。一位早期教育专家这样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不利于孩子的神经,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在这种氛围环境成长,会让宝宝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使他丧失信心。

  在这里建议,对待宝宝还是要细心的呵护,指引他应该怎样去克服困难,而不是随意吓唬宝宝。很多妈妈对宝宝成长中的独立入睡比较头疼。宝宝往往习惯了与父母同间卧室入睡,突然面对要自己一个人入睡,宝宝会显得非常紧张与恐惧。这时的妈妈如果再吓唬宝宝,只会让宝宝更害怕,即便是真的把宝宝哄睡了,也只能是暂时性的。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正面的引导。妈妈可以细心观察宝宝,了解他真正恐惧的是什么,然后通过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方法,让宝宝逐渐过渡,消除他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从而习惯自己一个人睡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