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然而,这恰恰是一个最大的认知谬误。爱,是一种相互之间进行良性传递之后获得的感受,付出爱需要有回应,那样才会内心温暖;付出爱需要被接受,那样才有尊严。
事实上,婴儿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条件相对单一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会绝对依赖他们。因为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认知世界,进而建设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认可、关怀,受到伤害时,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保护。当父母受到伤害的时候,再弱小的孩子也会忠诚地捍卫自己的父母。婴幼儿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满足和安全感的获得,由于婴儿对于自我建设和自尊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食物充分的环境,他就会紧紧的依赖于你。这是最简单的爱的关系建立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爱,却往往不是这么纯粹。
未辰的母亲、云博的父亲,他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孩子当成了实现自身梦想的工具。他们的行为以爱为名,本质却是利用。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利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云博的父亲为给孩子买乐器而与妻子一起拾废品卖钱,当未辰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学费而卖掉母亲传给她的镯子,当他们面对着孩子的成绩露出欣慰的微笑时,有人能怀疑他们的爱吗?
唯有他们的孩子,从心底深处,感觉不到这份爱。因此,他们才会痛苦、挣扎,他们努力地向父母的目标靠近,以期得到父母真正的爱,但他们发现,这种挣扎是徒劳的。父母褒奖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为实现父母的梦想而努力;他们稍一违背父母的心愿,就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甚至严厉责罚。也许他们心里明白,但不愿承认,父母给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非爱”,是以爱为名加诸于他们身心的暴力。
人们经常说:爱是生命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能够激发人意识深处的“生的本能”,让人拥有向上、繁衍、快乐、获取成就的动力。
而那些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就丧失了这些动力。所以他们痛苦,他们感受不到快乐,甚至像云博的姐姐一样,放弃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