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作为本篇收尾。
从米尼二十个月大开始,我们要求他每天必须刷两次牙,夜里睡觉前要漱口。平时还好,夜晚要打断亲子共读,从床上站起来去漱口,总要和他进行一番搏斗!
“不要,不要!”他愤怒地说,因为我们打断他喜欢做的事,他简直气坏了。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家人想出妥协的办法,是把杯子端到床边,他只要从一个杯子里喝水,再吐到另一个杯子里--这么简单就行了。
可这依然遭到他的顽强抵抗。对孩子来说,在他们最专注的时候,一点点打扰都会被视为闯入神殿般的大不敬,无法容忍。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采取一个“狡猾”的办法,每晚漱口前,都“恰好”读到《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以及《小熊不刷牙》这两本有关牙齿清洁的书。
“如果不想见牙医,你要记得--刷牙漱口哦!”说完这话,“恰好”一个口杯出现了,他下意识地漱口,一切完美衔接。
“庆幸有亲子共读呀!”我这样沾沾自喜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是,大概一个月后,我对山鲁佐德这类“每要做一件孩子不愿意的事就要编一个故事”的角色深恶痛绝。现在我做的,仅仅是把书一抛,然后说:“哇,读累了,我要去刷牙了。好好玩呀!”然后自顾自跑出去,大声喧哗着倒漱口水,挤牙膏。米尼每每听得心痒,就会跟着跑出来,像一起玩过家家一样拿起为他准备好的漱口水和牙具,跟我头碰头地挤在盥洗间,用力刷他的小乳牙们。
我的孩子,不管读多少书,绝对不是为了读书而活着,也不会只靠读书去经历万物。“拿起权威书本就喋喋不休教育孩子该干什么”,这样的母亲角色--求我我也不干。拿着书本就坐而论道“什么对你好”,也许一时有用,却高高在上,充满距离与冰冷。
很遗憾,但确是现实。
任何不能鼓舞你和孩子手拉手,大声欢呼着,共同冲向世界和人生的书,无论多么权威、多么美,都是最危险且无力的失--败--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