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共读失误之不是“太少”而是“过多”】
写“骑鲸之旅”的绘本笔记后,经常有爸爸妈妈问我,我孩子八个月(一岁、十八个月)了,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按我一路走来的浅薄经验,我觉得在亲子共读最早期的绘本选择上,大家可以更轻松些。就好像孩子学说话是从单词开始一样,最早期的绘本,要和宝宝们交流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小熊宝宝绘本》),最基本的情感(《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最基本的动作(《蹦!》)。就像俄罗斯方块刚开始时稀稀疏疏下落的五颜六色的方砖,也许宝宝们时而喜欢时而不喜欢,也许无用,但总不会出大问题。
《小熊宝宝绘本》
但是,当“砖块”形成壁垒,单词组成表达实义的句子,亲子共读进入“必须给予经验”的阶段,就需要非常谨慎。
绘本--不,可以说,哪怕语句最繁复的书本都有太多留白。当亲子共读进入“有情节的故事”的阶段,对父母来说,这个添砖加瓦的过程更映射和突显着你的内心。我经常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悬崖勒马地闭嘴,让孩子自己领悟;什么时候该推进一把,让我们的旅行更深入幻想王国;什么时候该屏蔽自我经验,不给他们的自由设限;什么时候该呼唤自己所有的人生洞见,向他们敞开胸怀:“即使我经历了那么多岁月,却仍然和你站在一起,对世界满怀爱意。”
回到绘本本身,在共读中,很多时候父母读给孩子的,不是“太少”了,而是“过多”了。我们是背负着过多道德和经验,背负着过多以往受到的欺骗、生活留下的怨言在读书。我曾经看到有人在绘本《妈妈的红沙发》的购买记录下留言,说:“这个沙发的颜色太俗艳了!而且妈妈画得也不像正经女人。”还有人指责《野兽出没的地方》:“孩子生气时还引导他做野兽,这种书太可怕了。”这样留言的人,我几乎能想见他们一面共读,一面对孩子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讲述做人的道理,对绘本,进而对家庭、对社会义愤填膺的样子。当你抱着这样的偏见和情绪时,请马上暂停亲子共读,放你的孩子耳根清净地堆积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