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是人之常情,对孩子进行及早的、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本也无可厚非。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学校和家长一味重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做先进理念来接受,从而人为地使幼儿教育学校化,使学生教育成人化甚至工厂化,却忽略了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孩子阶段性成熟的内在要求,结果就只能是拔苗助长、弄巧成拙,对孩子的天性和潜质造成了扼杀。美国研究孩子心理的专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两者权衡,成熟更为重要。他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其中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连续6周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不用别人帮助,他就可以爬到楼梯的顶端。由此,格赛尔得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无目的地提前训练,可能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人和事的兴趣,甚至影响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人生的起点其实很多,我们在单位里、社会上遇到不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许多人生长在农村,并没有城市里优厚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可是他们并不比别人差。他们还很优秀,他们的优秀表现在对人的容忍、宽厚、大度和谦和,他们爱学习,善于自我总结,善于排解内心矛盾和工作矛盾,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些人也被认为是成功的。但是他们的起跑线并不超前,还是落后的。
人生正如马拉松,最初的几步没有那么重要,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实所证明。我们不妨检查自己的教育经验,成年后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究竟是不是小学、初中时班里的那几个学习尖子?《文汇报》报道,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分析过毕业自该校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三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10名之内的仅有5人;从分数段看,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有2人,而居于后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学,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鲁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是这样的:解剖59 3分、组织72 7分、生理63 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数65 5分。许多人可能认为鲁迅的成绩不优异,可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作家。
毕竟,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教育。因此,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长跑。据观察,通常赢在起跑线上的,很难在终点撞线!王军霞奥运夺冠,采用的是跟随战略,而不是领先跑;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走在前面的刘宏宇在16公里处被罚下,而后面的王丽萍却取得了最后的冠军。除了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技术的规范,还有,在长距离中不要让自己落下。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这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