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回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他正表情复杂地看着临床的孩子。母亲咬咬牙,拒绝了医生的要求,她让孩子依偎在自己的怀里,不紧不松地拥抱着他,然后找机会让医生给孩子打针。打针的过程中,孩子只是吭哧了几声,但是并没有哭,他紧紧地搂住母亲的脖子,并且一动不动。
当一个儿童缺乏安全感,并对父母之外的人感到恐惧时,就会大哭大闹,渴望得到父母的保护和关爱。实际上,打针并不疼,是什么放大了儿童的恐惧和痛苦呢?是缺乏安全感。
其实,儿童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于精神上。比如,一些家长强制儿童学习,使其对美好快乐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恐惧、厌倦,甚至是神经衰竭。成人考虑的并非这些,他们往往打着“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兴致勃勃地期待孩子能够通过考试。有些家长甚至不关心孩子学了什么知识,而是觉得别人报了学习班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落后,这样的家长往往更加关心教育费用,并且将全部的兴趣转移到儿童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或拿到某一个证书上。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父母一直陪伴着他们成长。这也意味着着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这一重要的任务也是由父母训练完成的。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如果父母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缺少爱或者没有自由的恶劣的成长环境,忽视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往往就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良好的成长环境,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同时,在恶劣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意识,也就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现在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几乎都能从他们成长的环境找到根源。或许缺乏管教,或许误交恶友,或许压力过大等,无一不显示了良好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终生难以磨灭,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应少一些“专制”式的做法,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关系。
父母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关心时事形势、热爱科学、爱好音乐文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注重文化修养、语言文明等。对不文明的东西,父母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在这些方面父母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