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其次,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问“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的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可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可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的日程上吧。

  最后,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的。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歧视孩子,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起来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