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成长。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孩子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物,从而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激和关心别人。有过扮演家庭成员经验的孩子更能对父母产生感谢,更愿意帮助爸爸妈妈;经常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帮人者和被帮助者,都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关心他人。因此,鼓励孩子多进行角色游戏,并在游戏中指导孩子学会感激和帮助他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另外,父母还需要学习在节日里如何处理礼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西方父母的做法。美国心理专家建议,如果父母们知道孩子将从亲戚那里得到很多礼物,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考虑减少自己在送给孩子的礼物上的开销。玛丽。夏洛克是《与孩子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她建议在过节时用游戏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礼物馈赠:每个人都带一个包装起来的礼物,可以是二手的或者便宜的。每人抽取号码,可以在一堆礼物中选择一件,也可以选择别人已经打开的礼物。或者,也可以考虑用自己制作的礼物代替买来的礼物,比如相册、镜框、孩子唱歌表演时的录像带等等。
每次孩子向你索要礼物时,你就告诉孩子:“把它写下来,列成一个愿望的单子。”随着节日的临近,孩子会给你一个愿望的清单。你也许有能力购买孩子愿望清单上的所有物品,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从幼年起,孩子往往从电视和朋友那里得来一种观念,认为拥有最新最好的玩具会让他们更快乐,更受欢迎。“孩子索要东西是种情感需要――― 需要被接受、被喜爱,或者成为群体的一员。”心理学家说,“所以你需要让你的孩子了解:他是怎样的人与他买了什么或拥有什么没有任何关系。讲明白这个道理的最好的方法是示范,你自己做事或者评论他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物质至上。”
也许年幼的孩子发现,他从父母那里索要不到的礼物,每次都能从祖辈那里得到。于是,他会直接找爷爷奶奶要玩具,通常都能得到。在某种程度上,老人容易溺爱孩子,但这不能以牺牲你要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为代价。你要对老人的礼物表示感谢,同时表示,你愿意你的孩子不把任何得到的东西都视为理所当然。对你的父母你也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从小你们就教育我要节俭。现在我希望教给孩子同样的美德。”
另外,要鼓励你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游戏,或者翻看以前的照片,这些都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孩子最想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关注和爱。”心理学家说,“礼物不会长久,但回忆却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