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感言
在家里,在校门口,在家长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陪孩子、管孩子的是母亲,跟孩子关系最好的是母亲,孩子有什么事,最想找的还是母亲。是不是孩子不需要父亲、不想见父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就是不想、不需要父亲;家里少了母亲,孩子像丢了魂似的,家里少了父亲,孩子什么反应都没有,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孩子果真不想、不需要父亲吗?那是想不着,要不着,天长日久就习惯了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也许,没有比较,孩子不会感到这有什么遗憾。但是,一旦看见别人有爸爸关心、陪伴,那种羡慕、渴求的表情就会溢于言表。毕竟,在这个世上,与孩子最亲的人,除了妈妈,就是爸爸。甭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怎么爱孩子,但是,毕竟隔着一辈,不可能要求爷爷、奶奶像要求爸爸、妈妈那样。爷爷、奶奶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却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冒险、运动、探索等需求。而爸爸的体能、心性正好能满足孩子的这方面的需要。所以,要想孩子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父亲是不能缺席的。
就像于秀老师在访谈中所说的:“在身边少有父亲身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欠缺那么一点阳刚之气,缺乏征服生活的蓬勃朝气,就像整天见不到阳光的花花草草,也许不乏美丽,但总是那么纤弱、单薄,甚至无精打采。”所以,不管父亲的生活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忙,都不能成为父教缺席的理由。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父亲要像母亲那样,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吃喝拉撒睡全管完。社会有分工,家庭也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情,母亲多操点心,多负点责,是合乎情理的,也是能够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的。但是,对于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当甩手掌柜,没事的时候,宁肯和棋友、牌友、酒肉朋友泡在一起,也不愿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那就不能得到妻子、孩子的理解和谅解了。
妻子一旦知道丈夫是那么自私、随意、不负责的人,会对丈夫产生看法。孩子一旦知道父亲对家对自己那么冷漠、不感兴趣,也会对父亲产生反感厌倦情绪。
一个没有家室的人,可以四海为家,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一个有家室的人,就不应该再是那么无牵无挂了。既然已经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应该心有所依,情有所托。即使不能天天陪着孩子,也应该天天想着孩子。就像于秀老师所说的:“心在哪里,爱就在哪里。”你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得到你的爱的。
孩子心中装着父母的爱、父母的希望和嘱托,还会成为你们不愿看到、想到的那样的人吗?
把时间、精力花在孩子身上是不会吃亏、后悔的。你现在对孩子怎样,孩子将来就会对你怎样。人的情感就是这样产生、延续的,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