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专家辨症
把握好亲子间的最佳距离
记者采访发现,以上两种亲子关系比较有代表性,很多当代的年轻父母都以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也因此觉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长。而对孩子采取“严师出高徒”态度的家长则认为“必须让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学会成长。”究竟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专家倡导的健康关系呢?
出场专家:黄京穗(专业亲子顾问)
“朋友”型:孩子易成为心理“孤儿”
对策:保持适度的权威感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很多父母也的确在这样做。一些母亲主动陪女儿逛街,一起选衣服,甚至选择与女儿相同风格的衣服,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事实上,和孩子过于亲近,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尽量了解孩子的喜好,但不应当因为要与孩子做朋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喜好。“我们常说亲子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过于亲密,甚至返老还童般与孩子一起玩乐、投其所好,失去家长的角色,反而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亲子关系中,家长的角色和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家长应该给孩子可信任和被保护的感觉,也就是说家长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主舵手。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适度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家长是一个成年人,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师生”型:可能失去最珍贵的爱
对策:给孩子爱、尊重和自由
既然“没大没小”的“朋友式”关系并不理想,那么家长是不是扮演好“老师”一样的权威角色就够了呢?专家认为,这样的观点就走向了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爱’、‘尊重’和‘自由’。‘朋友式’的关系中,‘尊重’和‘自由’得到了体现;‘师生’关系中,家长的权威得到了体现。然而无论何时,父母给孩子以爱的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单纯地重视权威感,却可能失去亲子双方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权威感’的建立也要讲究方法。”
专业提醒:
亦师亦友把好度
专家还提醒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阅历来引导孩子的思想成长。”“不仅需要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处世方法,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长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对家长吐露成长过程中令人困惑的感受时,家长可能不能马上给孩子有效建议,但父母可以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这样既肯定了孩子体验的现实性,又和孩子一起建立了亲子之间的可靠联盟。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