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良:孩子让我学会如何“平衡术”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沟通,从放下权威开始

  领导们最拿手也最头疼的就是开会了,可是把会议搬到家里的并不多见。然而丁家雷打不动的规矩是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好像召开公司董事会一样郑重。

  “每隔一两个月开一次会,很正式,和平常聊天不一样。”丁国良以主持人的身份召集会议,喊一声“开会了”,一家五口坐在一起谈一谈。会议内容无非是家庭规划的一部分,比如今年暑假何处旅游。既然哥哥说欧洲,姐姐要去非洲,小儿子吵着要到泰国,那么就举手表决吧。全家在这种氛围里议定的事情就像公司里丁国良“拍板的事”一样不能更改了,“他们不要再想去妈妈那里做工作了”,丁国良很坚决,这个五人家庭董事会的主席要求大家毫不动摇地执行会议讨论结果。

  “老大和老二小时候都做过会议记录,他们抄下来留着。”丁国良看重的就是家庭会议的这种形式和程序,让孩子熟悉这套规则。“早一点给他们灌输一些管理意识,让他们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做决定的,学会怎样妥协,怎样尊重对方。我们现在是一个家庭,以后他们长大在公司学习管理就不陌生了。”

  沟通,其实就是放下权威的开始。这一点丁国良从孩子的成长阶段上看得很清楚。“小时候他们觉得爸爸很权威,一过了13、14岁,我就不再拥有无上权威了,也放下身段和他们做朋友。”丁国良觉得这样开会的效果挺好,“我感觉国内的小孩娇气了一点,家里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但其实他们应该互相尊重。”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呢?丁国良最初是想让孩子们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影响。丁从小就教育大儿子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样,老大一直以来也很照顾他们。在采访中,丁国良几次讲到哥哥的影响力。妹妹毕业时给家人都留有毕业感言,写给哥哥的是:“哥哥,你永远都给我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很辛苦才能达到它。”看到这些话,做爸爸的很欣慰:看来当初设定的目的达到了。

  培养,孩子是“潜在客户群”

  除了扮演裁判者和会议主持人,丁国良还是孩子们当之无愧的投资顾问。爸爸是银行行长、理财专家,怎么把投资理念和对孩子的理财教育结合起来,他选择了传统之道:身教重于言传。

  汇丰最近推出的“家庭金融服务”旨在为家庭的基本需求提供保障,帮助家庭应对经济的起伏。 这个理财规划包括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安家置业、退休养老等一系列保障服务,启用了“财务需求分析工具”,客户只需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就能在15分钟内了解缺口所在,从而填补财务规划的漏洞。

  丁国良让员工们去尝试体验这套分析工具,他自己也实践了一把。测试后有同事问他,“丁行长,您没(财务)缺口吧?”他赶忙点点头,“有缺口,有缺口。”丁国良的缺口是大儿子读医的教育费用,原先是按大学4年时间准备的,如今在英国读医要5年,实习另外要2年时间。

  银行家的工作和生活果然分不开,丁国良不但在公司里大力推广金融服务,还不忘把这套服务带到家。儿女就成为丁国良理财理念的第一个被“灌输者”,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这时爸爸摇身一变为专业理财师,而孩子也成了爸爸培养的“潜在客户群”。

  丁国良和儿女们是不经意间切入这个话题的。上高中时儿子询问保险是什么,丁国良解释之后告诉他们自己也为他们买了保险。在孩子18岁的时候,保险公司寄来一封信,丁国良把信交给儿女,让他们将保险转到自己名下,“将来工作了要自己交保费”。大儿子和二女儿对这件事都很重视,饶有兴致地在网上修改了保单上的个人信息。儿女满18岁的时候,丁国良也会亲自带他们去银行开账户。

  大儿子去年9月刚去英国读书的时候,爸爸交给他一个任务:12月回家之前,要把这几个月的花销记下来。“你自己计算每天、每月花销多少,然后告诉我一个数字,到时候每个月从账上划掉的就是这么多钱。”丁国良要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的就是 “量入为出”的概念,“让他们自己学习怎么管理资源。这是我的做法,希望能影响他。”令丁国良没有料到的是,儿子在国外读书这一年比原先在家里“省了”,“他知道比较价格了,告诉我这个超市的面包要1英镑,那个超市只要98便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