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要怎么样克服在教育中的缺点呢?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一位教育专家还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朋友家有一个2岁的小男孩,很聪明,据说他已经认识上百个字了。但最近,他越来越讨厌识字,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认识了没几天就忘了,孩子的积极性都没了。

  为了鼓励这个小男孩继续识字,我给他的妈妈出了一个主意。正如我所料,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这个小男孩识字的积极性比以前还高。

  其实,我只是让这位妈妈跟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再多认识几个字,你很快就可以阅读那些故事书了。”

  这位教育专家的办法很高明,对这些小男孩的心理把握得也很准确。我们成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不复习,还会发生遗忘现象,更别说这些刚刚识字不久的孩子了。小男孩们是非常没有耐性的,如果学过去的知识总是遗忘,他们很容易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很容易就会放弃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了解男孩内心的想法,才会调起他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教育专家的做法就非常科学,因为人类识字的第一个*单元就是自由阅读。就拿我们学习外语来说,在没有达到“自由阅读”这一程度之前,我们会对记忆单词特别反感,而且很多曾经记住过的单词也很容易忘记;但当我们过了自由阅读这一关,在这种*的推动下,我们会去主动记单词,而且记住的单词也不容易忘记。

  对于男孩的识字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母亲告诉他,他很快就能自由阅读了,在这一目标的吸引下,男孩识字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而且一旦他们真正能够自由阅读了,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会更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把男孩的智力“阀门”打开,母亲在教男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照以下三个方法去做:

  ※在教男孩学习的同时,引导其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用“目标”去激发男孩的学习动力,调起他学习的“胃口”;

  ※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增强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男孩生命的早期,如果母亲们能够按着这几种方法去开发他们的智力,那男孩智力的“阀门”就等于是已经顺利打开了。

  方法三:母亲是男孩习惯、性格的定型剂→强化好习惯,祛除坏习惯

  每位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母亲们细心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的饮食起居。但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儿子身上出现了很多坏习惯:

  他们非常懒惰,不但从来不做家务,就连自己的房间也懒得去收拾;

  他们很粗心,常常会把课本、文具盒等忘在家里;

  他们很不爱干净,如果妈妈不提醒,他们连续一个月都不会洗一次澡;

  ……

  发现儿子身上存在这些坏毛病之后,大多数母亲的教育重点开始发生转变:由“细心地照顾儿子、爱护儿子”转变到“培养儿子的好习惯、纠正儿子的坏习惯”上来。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常常会出现“失效”状态,例如:

  尽管母亲多次提醒,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就是改不掉;

  尽管母亲多次向儿子表示“抗议”,但儿子的房间还是乱得像“猪窝”;

  ……

  难道母亲的教育对儿子不起作用吗?为什么男孩的这些坏毛病就是改不掉呢?

  其实,在很多时候,男孩的坏毛病总是改不掉,这个责任往往在母亲身上。在大多数的家庭里,母亲都是慈爱的象征,她们深爱着儿子,因此,儿子的那些小毛病在她们眼中也就微不足道。更甚的是,很多母亲明知道那些坏毛病对儿子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那她们也总是不忍心对儿子动“怒”。

  相信大多数母亲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母亲已经与儿子达成了协议,如果他再把东西落在家里,妈妈就再也不帮他送了。但没过多久后的一天上午,儿子又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母亲很生气,真想让儿子尝尝被老师惩罚的滋味,但听到儿子电话里那可怜的声音,她的心软了。于是,放下电话,她马上把作业本给儿子送去。

  儿子的房间乱成了“猪窝”,母亲“请”儿子自己收拾一下,儿子用那种可怜的语调说:“妈妈,一会儿我就要学习了,你就帮我收拾一下吧!”母亲听到儿子要学习,心就软了,转而帮助儿子收拾房间。

  ……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讲到,男孩是讲究“规则”的动物,如果母亲总是不按规则办事、总是心软,那男孩就会这样理解母亲的“规则”:无论我做错什么事情,母亲总会帮我收拾“烂摊子”,所以,我的坏习惯不用改。

  如果男孩这样理解母亲的“规则”,那母亲的教育对他来说将不起任何作用,母亲更不能指望男孩改掉那些坏习惯。

  对此,教育专家们这样表示,对于这些讲究“规则”的男孩来说,母亲教育他们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公正意识,一是自然结果。

  所谓公正意识,是指在教育男孩时,母亲不能心软,不能讲私情,要严格地按着事先约定的规则去做。

  所谓自然结果,是指母亲在纠正儿子那些屡教不改的坏习惯时,不应该为儿子收拾“烂摊子”,而应该让他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

  一位掌握了这两个工具的母亲是这样总结经验的:

  男孩子都有些懒惰,我的儿子也不例外。

  每天早上,闹钟“叫”两遍,他都不起床,非得我告诉他:“还有五分钟就上课了”,他才匆匆忙忙地穿衣服,有时候脸都不洗就冲出家门。
后来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这样坚持叫儿子起床,他懒惰的坏毛病永远也改不掉。为了让儿子彻底改掉这个坏毛病,我与儿子好好谈了一次,并约定以后我再也不叫他起床了,当闹钟响第一次时,他就自己起床。

  然而,第二天,就像我预想的那样,闹钟都响第二遍了,儿子还是没有起床。眼看上学就迟到了,但我最终还是忍住了没去叫他。

  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到校的时间太晚,儿子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那一天,儿子的情绪很沮丧。但幸运的是,从此之后,只要闹钟一响,儿子就会准时起床。

  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男孩不去改正坏毛病,而是母亲的“总是心软”,没有给男孩改正的机会。如果母亲都像上面事例中的这位母亲一样,用“公正意识”和“自然结果”这两个武器去对付男孩的这些坏毛病,估计男孩的这些坏习惯早就改掉了。

  当然,除了要监督男孩改掉坏毛病之外,母亲还有一个重大任务,那就是要培养男孩的好习惯。在这一点上,一位母亲做得十分出色。

  大多数的男孩子都毛毛躁躁、马马虎虎,然而,这家的男孩却非常细心,正是由于他这股细心和耐心劲,他在学校还被选为“小辅导员”,专门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

  一个男孩子能做到如此的细心和有耐心,他的家长是如何教育他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男孩母亲的教子经验吧:

  都说男孩子没有耐心,而且粗心,但我却不相信这些。从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把“细心、有耐心”当成儿子的一个优点来培养。

  因此,在儿子4岁的时候,我就引导他做一些“细致”的家务,例如做饭时,我会让儿子帮我把大米中的小石子等别的东西捡出来。

  等他年龄稍大一些,如6岁左右,我会请他帮我择菜、削土豆皮;9岁左右,我请他帮我洗碗,并要求他把洗好的碗按大小摞好……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儿子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择菜时,由于他把菜叶、土豆皮等扔得满地都是,加上厨房的地滑,他被那些菜叶狠狠地滑倒在了地上。但也正是因此,以后他每次择完菜或洗完碗,都会把厨房的地扫干净。

  也正是在这一个个的小细节中,儿子逐渐变得细心、有耐心起来。

  谁说男孩就一定马马虎虎、不注重细节,看,在母亲的培养下,这个男孩不也变得细心、耐心起来了吗!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母亲是儿子一生的总设计师。因为在十几岁左右,这些男孩们的习惯、性格基本已经定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母亲却起着涂改剂和固定剂的作用。她们在不断地涂改着儿子的坏习惯,固化着儿子的好习惯;涂改着儿子性格中消极的因素,强化着儿子性格中积极的因素……

  所以,要做好儿子人生的总设计师,每一位母亲都要克服自己在教育中的缺点,拿出“公正意识”和“自然结果”这两大武器,去向儿子的坏习惯挑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