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孩子的心父母你是真的懂吗?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很多时候,父母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明明是为了孩子成长好,可是孩子却不能理解,让母亲觉得孩子不懂事不乖。

  不难发现,小学学龄的孩子,男女之间喜欢划三八线,女孩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男孩亦是喜欢与同性游戏。因为和“同频率”的人在一起,他们感觉到舒服,有安全感,

  所以,制造与孩子相同的“心灵频率”,必须转换观念看待孩子。

  把孩子当客人来对待,卸下威严长辈的身份,放平身份。有事情的时候,与其说 “你应该做什么”不如说“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我们要做些什么好呢?”让孩子变为问题的主导之一,发掘其主观能动性。

  尊重保住了电视和花瓶

  为什么来听亲子教育课?母亲们目标一致:为的是让孩子乖、听话。

  我们都知道,“乖”和“听话”这两个词语,不会出现在成人之间的对话里。然而孩子不乖、不听话的时候,长辈们都认为是孩子有问题。

  其实不然,实际上,这是因为家长有问题。

  雷雷喜欢踢球,在客厅的地毯上正踢得欢。一旁的母亲提着120颗心:纯平液晶电视、古董花瓶、玻璃茶几……这些由于雷雷踢球产生的担忧,就是妈妈拥有的问题,所以,她觉得孩子在房间地毯上踢球,是大大地有问题。

  现场提问:这时候,你会怎么跟孩子说?

  妈妈们:“这里不是踢球的地方,不准在这里踢……”“不要再踢了,待会要砸烂东西了……”“谁让你在客厅踢球,给我出去外面踢……”

  妈妈们发现,孩子往往是停下来瞅瞅你,不一会又踢起来,气急了,妈妈就开始责骂训斥。

  那该怎么办呢?且看雷雷妈妈。

  “宝贝,你很喜欢踢球是吗?”“恩……”雷雷欢快地点点头,因为他得到了认可。妈妈接着说:“可是妈妈好担心啊,我怕电视被砸坏了,花瓶被碰碎了。这样我会很伤心。”

  雷雷发现,自己在家里踢球,没有被指责,而妈妈却因此变得无助,向他求救,产生了保护妈妈的力量,良知唤醒,他想了想说:“那我到外面去踢吧!”

  指责,传递的给孩子的是负罪感,这种来自成人的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孤僻。所以,尊重比指责更符合孩子爱的语言思维。当孩子得到足够的尊重,唤起的良知是具有建设性的。

  教育孩子,要教进心里,才是有效的教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