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什么?让什么?
作为家长,你如何理解谦让?你也许会说,不就是几块糖,几个玩具给谁的事情吗?心理学家却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冲突中教孩子学会谦让
在孩子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甚至打得不可开交时,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让宝宝在每天的游戏中逐渐学会谦让?妈妈该如何引导宝宝?就让我们从身边实例中学一两招儿吧。
圆圆和几个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们的注意,让孩子们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们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圆圆妈告诉孩子们:“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点评:有句话这样说――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为他有很多选择。而这位妈妈正是试图用“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世界很广阔,自己可以拥有更多好玩的东西,而不只是执著于这一件。在合作的问题上,让孩子体会了“共赢”,那就是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变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谦让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一个非常懂得“共情”的妈妈都是把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内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进一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达到自己意愿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学会“顺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人在完全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压力的时候则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反复就一件事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一点作用也没有的原因。“顺便搞定”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在宝宝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把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看似无意地灌输给孩子。这种轻描淡写,在孩子看来实际是一种对事情极为肯定的态度。孩子在轻松状态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惊人的,家长如果懂得随时去“顺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汇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个教育孩子的微小时机,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比给孩子讲多少道理、带孩子上多少个早教班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