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的亲子活动结束了,当所有小朋友和家长离开以后,我让阳阳妈妈以上洗手间的名义回避了。教室里只有阳阳一个人拿着小木锤在敲打积木,他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要给妈妈造别墅。”
“阳阳真棒!”我走过去跟他一样坐在地上,拿着测评材料说,“跟姐姐做个游戏吧!”
他头也不抬依旧忙着手里的活儿,并没有明显的拒绝的意思,但很显然也没有产生多少兴趣。
我开始以情景引入的方式将测评题目说给他听,同时在每道题目之前都加上一些鼓励的话:“阳阳真棒,请阳阳来帮姐姐想一想,这个游戏怎么做,好不好?”
在这样的鼓励下,他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我手中的测试题本上来。
出乎我的预期,他一口气做了二十二道题。
通常情况下,在他这个年龄段能做到十八题就已经达标了,而我给他加试的题目他也有很不错的回答。
当我走出活动室时,阳阳的爸爸妈妈立即围了上来,仔细询问孩子测试的情况。
“阳阳的基本思维能力水平有高于同龄孩子的表现,思维结构趋于合理,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好于抽象思维能力。特点是一切从兴趣出发,对于他喜欢的、比较形象的题目,他会做得比较好;然而转换角度以后变得抽象一些的题目,他就开始排斥,并且不愿意回答。经过我的启发和进一步引导以后,能表现出探究和摸索的愿望,这一点十分可贵。”
我说到这里,阳阳妈妈和阳阳爸爸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可是……”我不得不又转折了,因为客观地向家长呈现孩子的真实情况是我的责任。
“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比如个性、社会性、自主意识、情绪情感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分离焦虑’症状比较明显,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他会很不安,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才能进入状态。而且在游戏中,他不愿意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互动,总是离大家远远的,显得有些不合群。这样的孩子,需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鼓励。比如我在给他做测试的时候,我要和他一起趴在地上,与他的目光保持相同的高度来获得他的信任;我要增加儿童式的提示语言和情境引导,这样他才能把题目做完。反之,如果我严格采用标准语来要求,我相信他连五道题目都做不出来。”
阳阳爸爸和阳阳妈妈的脸色立时阴沉了下来。
“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试想一下,在幼儿园、小学乃至初高中,在我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现状下,学校里每一个班级至少都有三四十名学生一起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怎么可能只对一个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VIP辅导和教育呢?”
阳阳的爸爸妈妈频频点头。
“如果感觉到被忽视了,他就不愿意自主地去探究和学习了,那么孩子原本很好的思维基础也就得不到发展和提升了。”
每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我内心深处都很矛盾,因为他们大都很聪明,思维也比较活跃,只是因为个性的问题在常人眼中“不好带”、“不好教”。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调整,孩子以后的成长往往会与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是非常可惜的。
正如阳阳,按他的思维水平可以接受五级的训练课程,但是我还是建议家长让他先从四级的课程学起。即使难度梯次降低了一个级别,但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因此可以轻松地适应。我同时建议家长在每节课开始前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让他充分暖场、热身,和主课的老师尽快熟悉并建立信任。此外我还建议家长在生活中多通过一些“竞赛”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渐渐地让他从妈妈的小尾巴转变成一个独立、自信的男子汉。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多,在“6+1”的成长环境中,由老人或保姆带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不仅仅是小女孩,就是小男孩性格都比较内向,喜欢黏妈妈,是妈妈甩不掉的小尾巴,离开妈妈就会眼泪汪汪一副小可怜的模样,让人心疼。
想让孩子独立,妈妈自己首先要坚强起来。阳阳缺乏独立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家人过度的保护与宠爱。与其说孩子有“分离焦虑”,不如说是家长“不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任何一个小愿望,在他说出口之前,爸爸妈妈已经帮他完成了。比如,阳阳的饼干掉在地上,我看到他已经有弯腰去捡的意识,可是妈妈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捡了起来,掉在地上的饼干渣一点儿一点儿散落在各处,妈妈小心翼翼无一遗漏地捡起来放在垃圾筒里。其实
这些如果让阳阳自己来做,不仅可以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生活习惯,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但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的能力、胆量、独立意识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其实,生活中的培养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也更实效。做坚强的父母,多给孩子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