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的教育家长应该首选沟通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沟通技巧

  1. 相信孩子本质是好的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从不直接指出他人的错误或者短处,而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常常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怎么可以干这种事情呢?”“你错了!”“这种事情是不道德的!”这种单刀直入的批评不但不能唤起孩子改正的心理,而且很有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后,家长不要武断地训斥、挖苦甚至打骂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引导孩子,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自觉改正。

  2. 唤起孩子的荣誉感

  破罐子破摔的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坏孩子,而是听多了家长消极的评价。面对家长的斥责、其他人的歧视,使孩子形成了“自己就是坏孩子”的心理定势,从此失去了自尊心和荣誉感,这就会导致他们对外界舆论满不在乎。对于自尊心已经造成伤害的孩子,家长要多采取表扬、鼓励、启迪等方式,重新燃起孩子心中的希望,唤醒他们的荣誉感。

  在妈妈眼里,肖民是个笨拙的孩子。从小到大,肖民做不好事情,妈妈就忍不住说:“怎么这么笨呀?”

  那天,肖民想打开一瓶罐头,可是怎么用力拧都弄不开。妈妈心里替这个笨儿子着急,刚想发牢骚,看到儿子额头都冒了汗,很心疼。于是,妈妈对儿子说:“用个勺子撬一下瓶盖或许更容易打开!”儿子照着妈妈的话去做了,瓶盖很快打开了。看到这样的情形,儿子的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妈妈也忍不住夸奖儿子说:“我儿子能自己打开罐头了!”从那以后,肖民做事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

  当孩子有突出表现的时候,我们应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明白:“我也是好样的!”

  3. 等待孩子醒悟

  孩子不良行为的转变,要经历一个过程,即醒悟、转变、巩固、稳定。其中,醒悟是转变的第一步,最为关键。所谓醒悟,是指孩子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诱导下,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开始产生改正坏习惯的愿望。想要孩子发生转变,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种醒悟的机会。

  王军有一段时间老是欺负小区里最老实的孩子,妈妈为此很生气。长此以往,儿子可能成为一个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的孩子。

  妈妈经过了解,儿子班里有个男孩很厉害,名叫李岩,儿子很怕他。一天,妈妈对儿子说:“李岩打过你吗?”儿子说:“打过,可疼了!”妈妈说:“那你打别的同学,他们不疼吗?”儿子无语。妈妈接着说:“好孩子既不害怕强壮的孩子,也不欺负弱小的孩子。做事要讲道理,要团结同学!”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王军再也没有欺负过同学了。

  让孩子醒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好以诱导的方式,激发孩子产生上进的思想火花。

  4. 巩固成果

  孩子有了改正的行动后,就需要反复强化,不管孩子改正的意识多么强烈,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会反复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督促孩子等方式,不断增强孩子同坏习惯作斗争的意志力,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