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点读
了解了关于陶教授的事情后,记者飞抵武汉,当天下午到陶教授家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第二天,陶教授去给一个中专学校演讲,记者陪陶教授一同前往。后来,陶教授在珠海演讲时,记者又从广州专程赶到珠海去探望。
关于网瘾,这里多讲几句。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即使打游戏也不会有网瘾。记者的女儿也玩“仙剑传奇”游戏,但并没有网瘾。她解释自己为何不会有网瘾:“我成绩不错,学习有乐趣,也有好多朋友,可以聊天逛街,我还喜欢游泳,喜欢和大人聊天,也喜欢看电视,总之,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如果只打游戏,我会误了重要的事,会错过很多快乐。”
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过得不快乐。他们或者在学习中非常失败,或者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严重挫折,比如,跟父母感情不好。只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意、心灵上伤痕累累的孩子,才会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体验成就感。
当家长想把孩子从虚拟世界拉回来时,就应该考虑如何用别的快乐替代孩子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积极让孩子拥有多种快乐,培育孩子的多种兴趣,比如,阅读、打球、下棋、玩扑克、多交朋友等。家长要特别注意增加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越感,比如在写作上或者在某一项体育运动上。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很失败,所以才到游戏里找优越感,一旦他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还行,就不会那么强烈地需要游戏来补偿现实中缺少的优越感。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要治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要解决好孩子和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他所写的短文《被网络隔断的亲情》里列了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
A。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如孩子离家出走、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甚至自杀。
曾奇峰问前来咨询孩子网瘾的家长:“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10分,那么有网瘾的孩子,坏到几分?”那个家长想了想说:“也就两三分吧。” 曾奇峰对学生的家长说:“我做心理咨询已经20年了,以上所列的ABCDE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试图达到A目标,或者最少是B目标,结果却不满意。这样做的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实际上可能导致E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成就,但可以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孩子自己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以后考上清华北大,但我们不把这些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当然,所有的家长都想要健康正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