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千万别拿别人家孩子说话!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好的,孩子在这些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或医生,也没有成为画家,而只是一个纠结、内耗和自卑的男人。

  那么,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其实,大多数人的童年都具备相同的经历,比如在说话的时候,孩子的说法往往得不到认可,而一定要搬出父母和老师,再大一点,搬出权威,什么引经据典,参考文献,就连招聘或择偶时,也以对方的口碑、标签和外人评价为主……是的,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判断,具有自己的主见,因为早在童年,我们就必须遵从大人的指令:不能相信自己,别人的评价要比自我认知可靠得多。

  本能的自我评价,早在童年阶段就被剥夺了。从而导致长大成人后,我们很难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观点和兴趣,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也很难有耐心去接纳别人的缺点,因为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并非戏言,心理学认为:攀比心就是分别心,它会强化高低贵贱的失衡心理,这就是不安定因素的根源。

  因此,健康的爱是提供孩子一种良性的评价机制:对自己,要扬长避短,对朋友,要取长补短。即要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不从心时,请朋友协助。而不是放大别人的长处而轻视自己的长处。由此,孩子才能产生自信和自爱,也才能自尊和自立起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