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再相信“赢在起跑线上”谎言!

编辑:denghuiyang | 出处: 妈妈网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曾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冯钢认为,眼下的教育文化除了违背成长规律、扼杀创造力,培养“木偶”,更糟糕的结果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功利性。“家长总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读中学啊,是因为要读大学。于是读中学的全部意义都在于读大学,如果读不上大学,那这个读中学是没意义的。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要找到个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大学也白读了,于是你当下都没有意义。意义都在后边,最后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坟墓。”

  冯钢说,要反思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国内名校争抢高分学生的时候,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宁夏的高考落榜生。这名孩子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和一个网站,进行一项他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业。哈佛录取他的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世界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