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的根源
探究坐月子根源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之“月内”,是产后必须的仪式性行为。 以社会学的论点,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转折,因为婴儿产出让身体、生活有所改变,从人妻到人母、从外人到家人,坐月子的仪式促使产妇进入神圣地位,周边的人甘愿为她付出,产妇趁此机会发泄累积的不平情绪,消除长期积劳。 无论是产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着产妇要卧床休息,调养好身体,促使生殖器官和肌体尽快恢复。
那么,中国女人为什么要坐月子,而西方却没有这个传统呢?首先,这是与饮食结构有关的。西方人以鱼肉类的食物为主,中医讲“鱼生火,肉生痰”,从体质上说,他们的火热湿性很重,而为了把这些浊气散出去,所以他们的肌肤腠理就和我们东方人有很大区别。比如,西方人的体毛很重,甚至是胸部都长毛,他们的毛孔很大,骨节也很粗,以便通过毛孔的开泄功能把湿气代谢出体外。这都是从生理上为了增加宣发的力度演化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年的结果。而中国人,很早就告别了洪荒时代,自古就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多食五谷杂粮和蔬菜。由于饮食清淡,中国人的体质是收敛的力度大于宣发的力度,所以我们体毛很轻,皮肤紧密细腻,毛孔很小,骨节也特别细密。
中医认为,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的骨节是闭合的,而产后,随着骨盆的打开,产妇全身上下的筋骨腠理都处于一种开放松弛的状态。这时,风寒就容易趁虚而入,通过张开的骨节进入人体内。月子结束时,产妇的骨盆和全身的筋骨腠理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闭合状态。那么,坐月子期间进入体内的寒邪也就会随之而然地被闭锁在体内,从此留下严重的后患。因此,产后坐月子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