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的发生与脐部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脐带脱落后,脐部的瘢痕区域是先天性的薄弱点。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的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完全合拢,导致脐部存在缺损,为脐疝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也会促进脐疝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脐部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也是胎儿期脐带的连接点。胎儿期的脐带结构包括脐静脉、脐动脉和脐尿管,这些结构在出生后会发生退化:
这些退化的结构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填充,使脐部成为腹壁最薄弱的区域。脐环是围绕脐周的坚韧结构,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新生儿时期,脐环较大,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收缩并闭合。当脐环较大或闭合迟缓时,腹腔内脏器可能通过脐环突出,形成脐疝。
某些婴儿群体更容易发生脐疝,包括:
这些婴儿的脐周组织发育较差或较为松弛,脐环较大,闭合速度较慢,增加了脐疝的风险。
组织学研究表明,胎儿期脐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会向周围延伸,强化脐部下方的结构。这些纤维环绕脐动脉和脐尿管,类似于括约肌的功能。在脐带脱落后,脐环的下部紧密闭锁,而脐静脉周围缺乏类似的“括约肌”结构,使得脐的上部比下部更为薄弱。因此,脐疝更容易发生在脐的上部区域。
婴儿脐疝的发生与脐部的解剖特点、组织发育状况以及腹腔内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