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方法,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儿童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下是针对小儿推拿中常见部位的详细手法和功效介绍。
腹部。
适用于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等症状。
以指摩或掌摩的手法操作,每次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适用于腹泻、呕吐等症状。
直推300次。
(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等症状。
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无名指螺纹面。
适用于胸闷、咳喘等症状。
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适用于发热、咳喘等症状。
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掌心劳宫穴四周。
适用于咳喘、呕吐、腹泻等症状。
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掐3~5次。
前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适用于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
直推300次。
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适用于发热、汗多、便秘等症状。
直推300次。
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适用于牙痛、惊、腹痛、脱肛等症状。
掐3~5次,揉30次。
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间,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适用于感冒、牙痛等症状。
拿3~5次。
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适用于腹泻、脱肛、便秘等症状。
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通过针对特定部位的操作,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常见病症,值得家长和从业者学习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