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大多数宝宝以母乳为主食。然而,母乳中的铁含量较低,而此阶段的宝宝生长速度较快,体内储存的铁逐渐消耗殆尽,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此外,哺乳期的妈妈由于妊娠和哺乳需求,体内铁的消耗量增加,如果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铁吸收不佳,母乳中的铁含量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加宝宝患贫血的风险。
在宝宝满周岁后,许多家长为了补钙,会让宝宝每天饮用牛奶或食用奶制品。然而,牛奶中的铁含量极低(每100毫升仅含铁0.1-0.5毫克),远远不能满足宝宝每日所需的铁量(2岁以上宝宝每日需铁量约为12毫克)。此外,过多的奶制品摄入会影响宝宝对正餐的摄入,进一步加剧铁摄入不足的情况。这种由偏食引起的贫血,也被称为“富贵贫血”。
当宝宝开始进食多样化辅食后,若仍患缺铁性贫血,可能是由于铁吸收障碍所致。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而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较低,且受胃肠道溶解度等因素影响。此外,如果宝宝本身对铁的吸收能力较差,而家长未特别注意补铁,也可能导致贫血。
母乳是宝宝最佳的食物来源,即使含铁量低,也不建议放弃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从4个月起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蛋黄、牛肉、猪肉、鸡肉、鱼肉等动物性食品。这些食物中的血红蛋白铁吸收率较高。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宝宝,医生通常建议服用补铁剂,如硫酸亚铁合剂。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从2个月起可少量服用铁剂,以弥补体内铁存量不足。
如果宝宝贫血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必要时通过输血治疗。
预防宝宝缺铁性贫血,哺乳期妈妈应保持饮食丰富且营养均衡,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豆制品等。对于已能独立进食的宝宝,家长需纠正偏食习惯,提供多样化的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菠菜、黑木耳、动物内脏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医学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宝宝的缺铁性贫血,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