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疹:症状、特点与处理方法
什么是小儿急疹?
小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7型(HHV-7)引起。该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具有较轻的传染性,一人一生通常只会感染一次。
发病特点与潜伏期
- 潜伏期:7到17天,平均约10天。
-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到2岁之间,50%到60%的患儿在8到10个月大时发病。
- 起病方式:起病急骤,常在孩子睡前一切正常,夜间突然高热。
主要症状与表现
- 高烧:体温迅速上升至39℃到40℃,高烧持续3到5天。
- 退烧特点:使用退烧药后体温暂时下降,但药效过后再次发热。
- 精神状态:尽管高烧,患儿精神和食欲通常较好。
-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微咳嗽、呕吐、腹泻(大便糖稀)、但很少流鼻涕。
- 皮疹:高热退后出现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初起于躯干,迅速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1到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 淋巴结肿大: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大小如黄豆或花生米,无压痛,热退后数周逐渐消退。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小儿急疹的典型特征
| 特征 | 描述 |
|---|
| 高烧 | 体温迅速升至39℃到40℃,持续3到4天。 |
| 退烧后皮疹 | 热退时出现淡红色斑疹,1到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 |
| 精神状态良好 | 尽管高烧,患儿精神和食欲通常较好。 |
| 淋巴结肿大 | 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 |
| 血常规变化 | 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
护理与处理建议
- 物理降温:高烧时,应先采用温水擦拭、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避免过量或频繁使用。
-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疹变化及其他症状。
- 补充水分:高热期间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 就医:若高烧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结
小儿急疹是一种较轻的病毒性传染病,尽管起病急骤,但通常病程短且预后良好。家长应保持冷静,合理护理,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