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下羊水栓塞的预防措施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一种罕见但极其凶险的并发症,不同的分娩方式,羊水栓塞发生的几率和程度有所不同,其预防方式也存在差异。以下为您详细介绍阴道分娩(自然分娩)和剖腹产手术中羊水栓塞的预防措施。
阴道分娩(自然分娩)过程中羊水栓塞的预防
- 人工破膜:人工破膜时需在宫缩间隙进行,且破膜时不要剥破。这是因为在宫缩时破膜,羊水可能会因宫缩压力被挤入母体血液循环,增加羊水栓塞的风险。
- 宫缩处理:当出现宫缩过强或强直性宫缩时,应用镇静剂和子宫肌肉松弛药抑制宫缩。过度强烈的宫缩会使羊膜腔内压力过高,促使羊水进入母体循环。
- 产程干扰:不能过多干扰产程的自然进展,如避免不必要的人工破膜、滥用缩宫素、剥膜等操作。产程有其自身的生理规律,过多干预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
- 缩宫素引产:缩宫素引产时,要严密监护宫缩和胎心。缩宫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宫缩过强,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同时也增加了羊水栓塞的风险。
- 缩宫素催产:缩宫素催产要有科学的指征,尤其要慎用前列腺素和杜绝肌肉注射缩宫素。不合理使用缩宫素会使子宫收缩异常,进而引发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 高龄多产妇女:高龄、多产妇女分娩,应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这类产妇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分娩过程中发生羊水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 过敏性体质妇女:过敏性体质妇女尽量等待自然分娩。当出现宫缩乏力、过期妊娠时,应采用物理方法促进宫缩,如刺激乳头、适当运动、按摩腹壁等。在胎儿娩出前应用地塞米松,以降低过敏反应引发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剖腹产手术中羊水栓塞的预防
- 严格掌握指征:严格掌握剖腹产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剖腹产手术。剖腹产手术本身会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因此应严格把控手术的必要性。
- 吸净羊水:尽量吸净羊水后再娩出婴儿。这样可以减少羊水在娩出婴儿过程中进入母体血窦的可能性。
- 保护切口:腹腔放置大纱块,保护子宫切口,防止羊水进入开放的血窦。子宫切口处的血窦开放,羊水容易通过此处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放置纱块可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
- 避免挤压:避免过分挤压子宫。过度挤压子宫会使羊膜腔内压力升高,促使羊水进入母体循环。
- 娩出胎盘:吸净羊水后再娩出胎盘。先吸净羊水可减少胎盘娩出时羊水进入母体的风险。
- 宫缩剂使用:宫缩剂等胎盘娩出后再应用,避免使用强宫缩剂。过早使用宫缩剂或使用强宫缩剂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使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 高危产妇警惕:对有羊水栓塞高危因素的产妇应提高警惕。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多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这类产妇的情况。
- 抗过敏药物使用:出现不典型症状体征时,尽早使用抗过敏药物。羊水栓塞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早期使用抗过敏药物有助于减轻症状,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
- 产后出血处理:产后出血用各种方法处理无效时,应考虑羊水栓塞。羊水栓塞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当常规方法无法止血时,要高度怀疑羊水栓塞的可能。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分娩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参考权威站点来源:目前关于羊水栓塞预防措施的内容多来源于专业的医学教材和临床指南,如《妇产科学》第九版,您可通过人民卫生出版社官方网站(https://www.pmph.com/)获取相关信息。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