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尤其在新生儿中表现为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根据临床观察,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可能以腹泻、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为主,或者突然起病,症状复杂且涉及多个脏器。
以下是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比例(根据Cherry统计的45例数据):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可能表现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或心室壁呈瘤样改变。这些影像学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倾向。自1956年首次报道柯萨奇B病毒引起的新生儿心肌炎流行以来,全球范围内多次出现类似病例。
以下为部分历史流行案例:
时间 | 地点 | 病例数 | 死亡数 | 主要病原 |
---|---|---|---|---|
1956年 | 南非某医院婴儿室 | 10例 | 5例 | 柯萨奇B病毒 |
近年 | 中国东北某医院婴儿室 | 38例(心肌炎14例) | 8例 | 柯萨奇B3及B5病毒 |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特征以心肌炎症和坏死为主,常伴有多脏器损害。这些表现与重症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类似,需加以鉴别。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早期识别和干预,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