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病因、症状与治疗
概述
中耳炎,又称“烂耳朵”,是一种发生在鼓室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病菌侵入鼓室,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毒性增强时,便会引发炎症。中耳炎在急性期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病因
中耳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 病菌侵入: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 免疫力下降: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更易受到感染。
- 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的耳咽管较短、较粗且更平直,增加了病菌进入中耳的风险。
- 饮食相关:婴幼儿在进食时若发生呛咳或呕吐,食物可能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导致炎症。
症状
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
- 耳内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
- 发热、恶寒。
- 口苦、小便颜色变红或发黄、大便秘结。
- 听力减退。
- 鼓膜穿孔时,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随之减轻。
中医视角
在中医理论中,中耳炎被称为“耳脓”或“耳疳”,认为其主要病因是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所致。中医治疗通常以清热解毒、化湿利胆为主。
儿童中耳炎的特殊性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包括:
- 耳咽管较短、较粗且平直,使病菌更容易侵入中耳。
- 儿童易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进一步引发耳咽管炎症。
- 饮食时呛咳或呕吐,食物可能进入中耳,导致感染。
治疗与预防
中耳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耳内清洁以及针对症状的支持性治疗。对于儿童来说,预防感冒、避免呛咳和呕吐是减少中耳炎发生的关键。
结论
中耳炎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