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病理性溶血现象,其主要机制是胎儿从父母遗传而来的某些抗原被母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进而产生免疫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包括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及出生后短期内的重度黄疸,甚至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以下是新生儿溶血症的典型症状及其病理表现:
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胆红素,这种黄色色素会在全身组织中沉积,导致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发黄。这种现象称为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症的常见表现。
轻症患者可能无明显肝脾增大,但在重症溶血情况下,尤其是Rh溶血病中,胎儿可能出现水肿,并伴随显著的肝脾肿大。
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患儿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全身浮肿。
当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过高时,未结合的间接胆红素可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损伤脑细胞,导致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患儿可能表现出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搐、两眼凝视、四肢僵硬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
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这可能是机体对溶血的反应,也可能与胆红素脑病有关。尽管发热程度可能不高,但若因胆红素脑病引发,则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由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引起。当母体缺乏胎儿遗传而来的某种抗原时,母体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和一系列病理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大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