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是一种常见的围产期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中。根据定义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凡是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症状,无论其具体病因,均可归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狭义:特指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缺乏所导致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这种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能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在早产儿中,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不足,导致肺泡在呼气时无法保持扩张状态,进而引发肺不张和气体交换障碍。

发病特点

  • 发病时间:通常在出生后4-12小时内出现症状。
  • 典型症状: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吸气三凹征(胸骨上窝、胸骨下窝和肋间隙凹陷)。
  • 严重后果: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 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例如,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中发病率可高达50%-60%。
  • 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
  •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母亲患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分娩等。

病理特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学特征包括:

  • 肺内形成嗜伊红透明膜(Hyaline Membrane),因此该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 肺不张(Atelectasis):由于肺泡萎陷,导致肺部组织无法正常扩张。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 病史:早产、低出生体重、母亲存在高危因素。
  • 临床表现:典型的呼吸窘迫症状。
  • 影像学:胸部X线显示双肺呈“磨玻璃样”改变,伴有肺不张。

治疗

治疗目标是改善肺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预防并发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 给予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
  • 呼吸支持: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
  • 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适当范围。
  • 其他:纠正酸中毒、维持体温和血糖稳定。

预防措施

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减少早产的发生,并促进胎儿肺部成熟:

  • 孕妇在妊娠晚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可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
  • 改善围产期管理,减少剖宫产的非医学指征使用。

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围产期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