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基础与应对措施
病理生理基础
小儿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癫痫性发作和非痫性发作。
- 癫痫性发作:由各种原因引起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大脑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超同步放电,通过神经传递引发骨骼肌的运动性发作。
- 非痫性发作: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
- 脑干、脊髓、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本身的兴奋性增高。
- 体内电解质变化,例如钾、钠升高或钙、镁等降低。
- 情绪波动,例如癔症等心理因素。
症状表现
热性惊厥的典型症状包括:
- 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
- 伴随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
- 神志不清。
- 可能出现口吐白沫、嘴角牵动、呼吸暂停及面色青紫。
- 发作时间通常为3~5分钟,有时可能反复发作甚至持续状态。
潜在风险
尽管短暂的抽搐通常不会对大脑产生明显影响,但长时间的抽搐,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害。
应对措施
当小儿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冷静,确保患儿的呼吸道通畅。
- 避免患儿因抽搐而受伤,例如移开周围硬物。
- 记录发作时间和症状,以便提供给医生参考。
- 尽快将患儿送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补充信息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且多与发热相关。研究表明,约2%~5%的儿童会经历至少一次热性惊厥。家长应特别注意高热时的护理,以降低发作风险。
结论
热性惊厥虽然常见,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及时就医和科学护理是确保患儿健康的关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