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危害及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尤其在我国女性和婴幼儿群体中较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包括疲乏、烦躁、心悸、气短、头晕、头疼等,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缺铁性贫血会影响血红蛋白的正常运转,进而引发一系列贫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对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一、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
- 食物结构不合理,长期缺乏含铁丰富的食物。
- 生长发育迅速,体内对铁的需求量增加。
- 妊娠期铁需求量升高。
- 月经过多导致慢性失血。
- 慢性失血,如胃肠道溃疡或其他慢性疾病造成的失血。
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1. 去除病因
治疗的首要步骤是查明并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单纯补铁只能改善血象,无法根治原发病。因此,应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 药物治疗
- 口服铁剂:常用药物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建议与饭同时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如果症状明显,可逐渐增加剂量。
- 注射铁剂:适用于以下情况:
- 患者无法耐受口服铁剂。
- 失血过快,口服铁剂无法补偿。
- 溃疡性结肠炎或局限性结肠炎患者口服铁剂无效。
- 胃肠道手术后无法吸收铁剂。
3. 饮食治疗
饮食调整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推荐的饮食建议:
- 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肝等)、瘦肉、海带、黑芝麻、鱼类、西红柿、芹菜、虾等。
- 增加维生素C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橙子、青椒、苦瓜等,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
- 避免影响铁吸收的食物:补铁期间应避免饮用牛奶和茶,因为牛奶中的钙盐和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4. 补铁治疗
- 口服铁剂:常用药物包括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建议饭后服用。
- 注射铁剂:适用于无法口服或口服铁剂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也可用于持续失铁无法控制的情况。
三、治疗注意事项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时间因贫血程度而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象,确保治疗效果。饮食和药物治疗需结合进行,以达到最佳疗效。
结论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但可控的营养缺乏症,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