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定义、检查与应对
概述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在分娩后因子宫或阴道出血量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产后两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即被视为产后出血,而剖宫产后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则为重度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及时的检查和干预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和挽救产妇生命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检查项目
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可以在产后出血发生之前预测其风险,从而为抢救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以下是产后出血常见的检查项目:
1. 血象检查
- 血象检查是评估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含氧量,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
- 血红蛋白浓度的显著下降可能提示大量失血。
2. 骨髓象检查
- 骨髓象检查用于评估骨髓的造血功能。急性失血后,骨髓会在24小时内出现增生活跃的现象,红细胞增生也会显著增强。
- 该检查有助于进一步判断失血的严重程度及机体的恢复能力。
3. 其他辅助检查
-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血液凝固能力,排除凝血障碍的可能性。
- 超声检查:用于确认子宫收缩情况及是否有胎盘残留。
- 血型和交叉配血:为可能需要的输血做好准备。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应对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
- 产前筛查高危因素,如多胎妊娠、胎盘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
- 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及时处理宫缩乏力。
- 分娩后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 必要时使用缩宫药物(如催产素)或进行手术干预。
总结
产后出血是产妇健康的重大威胁,但通过科学的检查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医疗团队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检查和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