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一直认为儿童医院在儿科领域具有权威性。然而,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让我对这一认知产生了疑问。年前,我的儿子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家观察了两天后,发现痰液增多且晚上开始发烧。于是,我决定带他去儿童医院就诊,并挂了一个专家号。
接诊医生是吴玉芹,她通过听诊和简单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医生并未要求验血,而是直接开了以下几种药物:
此外,医生还建议进行为期三天的雾化治疗。当时,我对医生的态度和诊疗方案感到满意。然而,三天后停药时,孩子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在第二天出现了更严重的发烧症状。
为了弄清楚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药物的说明书,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对儿童医院的诊疗产生疑问。回想起第一次带孩子去儿童医院就诊时,那位所谓的“消化道专家”同样让我感到失望。当时,孩子只是攒肚(婴儿正常的肠胃发育现象),但医生并未说明真相,而是开了一些药,并建议我到医院旁边的药房购买一款名为“多补达膳食纤维”的产品,其价格比市面上同类产品贵了很多。
这些经历让我对儿童医院的“专家号”产生了疑问:这些医生是否真的具备专家的水平?他们的诊疗是否完全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通过以上经历,我深刻意识到,即使是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号,也需要家长保持理性和警惕。了解药物信息、关注医生的诊疗逻辑,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