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葡萄胎是一种与妊娠相关的疾病,尽管其发生率较低,但由于其潜在的严重性,了解该病的特征、风险和诊断方法至关重要。以下内容将详细介绍恶性葡萄胎的定义、病理特征、发生概率及其与良性葡萄胎的区别。
葡萄胎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发生异常增生,伴随间质高度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状结构。这些水泡通常相互连成串,外观类似葡萄,因此被称为“葡萄胎”,也称为“水泡状胎块”。
根据统计数据,葡萄胎转变为恶性葡萄胎的概率为5%至20%。大多数恶性转变发生在葡萄胎清除后的六个月内,但也可能在葡萄胎未完全排出之前发生恶变。
| 特征 | 良性葡萄胎 | 恶性葡萄胎 | 
|---|---|---|
| 病变范围 | 局限于子宫腔内 | 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他部位 | 
| 转移性 | 无转移 | 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转移 | 
| 治疗后复发率 | 较低 | 较高 | 
恶性葡萄胎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B超)、血清hCG水平监测及病理学检查。一旦确诊,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手术切除(如子宫切除术)及对转移病灶的综合治疗。
对于曾经患有葡萄胎的患者,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清除葡萄胎后的六个月内。随访通常包括血清hCG水平监测及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恶性转变。
恶性葡萄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相关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