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猕猴桃就被记载于《本草拾遗》一书中,书中描述其“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酒色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闽人呼为阳桃”。
这些古代文献表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
猕猴桃作为果树栽培并成为商品化水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西兰。1940年,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开始实现猕猴桃的可观产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与选育,新西兰成功培育出大果品种。
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标志着其成为国际化商品的开端。随后,这一品种逐渐被引种到包括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德国、荷兰、南非、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多个国家。
猕猴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还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现代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为多个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猕猴桃从中国的古老野生果树发展为全球化商品,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