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担。了解这一疾病的致病原因和分类,有助于及时开展治疗和预防工作。
地中海贫血是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引起的。珠蛋白由四种肽链组成:α链、β链、γ链和δ链,分别由相应的基因编码。当这些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时,会导致肽链的合成障碍,从而改变血红蛋白的组成。根据受影响的肽链类型,地中海贫血可分为α型、β型、δβ型和δ型,其中α型和β型最为常见。
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是由于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1p15.5)的β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或缺失引起的。根据突变的影响程度,β地贫可分为以下两类:
目前已发现超过100种与地中海贫血相关的基因突变。在中国,常见的β地贫突变类型及其比例如下:
突变类型 | 比例 |
---|---|
β41-42(-TCTT) | 约45% |
IVS-Ⅱ654(C→T) | 约24% |
β17(A→T) | 约14% |
TATA盒-28(A→T) | 约9% |
β71-72(+A) | 约2% |
β26(G→A,HbE26) | 约2%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通常由β0或β+地贫的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引起。这种类型的患者β链生成完全或几乎完全受抑制,导致含有β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而多余的α链与γ链结合形成HbF(a2γ2),使HbF含量显著增加。
由于HbF的氧亲和力较高,患者组织会出现缺氧现象。临床表现包括慢性溶血性贫血、骨骼改变(因骨髓造血增加)、铁过载(因肠道铁吸收增加及反复输血)等。铁过载可能进一步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危及患者健康。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不完全显性的慢性溶血性贫血病,被认为是“可防难治”的遗传性疾病。通过产前筛查和诊断,可以有效降低下一代患病的风险。
总结: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可通过基因筛查和诊断有效预防的疾病。提高对其致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认识,有助于降低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