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的症状

【导读】近期,有新闻报道“5岁女童肛门排出60余条小虫,到医院检查才得知是蛲虫病”,震惊无数粑粑麻麻。其实,蛲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好发于6岁以下的宝宝。为避免宝宝感染蛲虫病,各位麻麻真应该做好预防。那么蛲虫病应该怎么预防呢?患病通常有哪些表现?麻麻们赶紧来跟妈网百科学学。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群体的寄生虫感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了解其主要症状和表现,有助于家长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下是蛲虫病在婴幼儿中的常见症状及其可能的表现:

蛲虫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者在抓挠肛门后,虫卵可能附着在手指或指甲上,进一步污染玩具、衣物、家具等物品,其他人接触后可能被感染。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清洁家庭环境以及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蛲虫病虽然常见,但通过早期识别症状、及时治疗和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其传播。

蛲虫病和蛔虫病是两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群体。由于症状的部分相似性,许多家长容易将两者混淆。然而,这两种疾病的病因、传播方式和症状表现均有显著差异,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儿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蛲虫病是由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口腔摄入蛲虫虫卵传播。以下是蛲虫病的关键特征:

蛔虫病是由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感染引起的,是人体肠道内最常见的寄生线虫病之一。其特点包括: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蛲虫病与蛔虫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区分蛲虫病和蛔虫病对于儿童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确保科学治疗。

1. 世界卫生组织(WHO)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3. 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蛲虫病虽然不算大病,也有药物能快速治好,但麻麻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严重的蛲虫病容易引起并发症,带来更严重的合并感染。以下几个治疗、护理tips,麻麻是否都get到了呢?

Tips1:大便化验

怀疑宝宝感染蛲虫,可以试试晚上打开手电筒检查宝宝的小屁屁,看看是否有虫子;如果肉眼无法准确判断,也可以带宝宝到医院做个大便化验,区别是哪种虫感染。

Tips2:药物处理

病症确诊后,遵从医嘱给宝宝口服药物治疗,一般,甲苯达唑、恩波吡维铵、噻嘧啶都有显著的驱蛲虫效果,但不同宝宝情况不一样,口服药物也可能不同。

Tips3:清除虫卵

蛲虫虫卵容易通过手或公用物品传播,所以为避免反复感染,需做好家居清洁,彻底清除虫卵。家里有小宝宝,可用热水清洗地板、桌面、台面、毛巾、浴巾、被褥、玩具等。

Tips4:喝水排虫

宝宝肠胃不适,不宜吃油腻、辛辣食物,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另外,还要多喝水,可以促进虫卵排出体外哦。

Tips5:涂止痒药膏

剪短宝宝指甲,督促宝宝不要频繁用手抓挠小屁屁,也不要用小屁屁去摩擦地板,在宝宝的小屁屁瘙痒时及时涂抹止痒药膏,以缓解不适症状。

蛲虫病传染性强,6岁以下的宝宝易感染发病,所以,做好预防,才能避免宝宝患病及疾病大范围扩散。那有什么妙招能切断传染源,预防疾病呢?以下3妙招不妨试试:

1、勤剪指甲

宝宝清洗小手可用肥皂水或质地温和的婴幼儿洗手液,定期给宝宝修剪指甲,避免手指上沾染蛲虫虫卵,避免用不干净的小手接触食物。

2、不穿开裆裤

低龄宝宝最好不要常穿开裆裤,以防感染。如果带宝宝到户外游玩,多穿长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避免蛲虫病的初次感染或重复感染。

3、不吸吮手指

如果宝宝有吸吮手指的习惯,一定要矫正过来,以免病从口入。同时衣物要经常清洗消毒,避免给虫卵创造寄生的环境。

4、用温水清洗肛门

宝宝睡前应用温水清洗肛门,女宝宝可用湿毛巾从前往后擦掉脏东西,男宝宝除了擦干净肛门周围,还应将阴囊表皮褶皱中的污垢清理干净。

5、入园后加强护理

如果宝宝已经上幼儿园,在学校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被单、衣裤、被褥有条件要常拆洗、晾晒,发现宝宝有疑似病症,要做好检查,及时看医生。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查一查能不能吃
食物分类
  • 选择食物分类
  • 五谷杂粮
  • 食物加工篇
  • 蔬菜/食用菌
  • 肉禽蛋/野味
  • 水果
  • 水产品/海鲜
  • 调味品
  • 饮品/饮料
  • 零食/小吃
  • 豆/乳/奶制品
  • 干果
  • 补品
  • 草药
适用人群
  • 选择适用人群
  • 不限
  • 孕妇
  • 产妇
  • 哺乳期
  • 婴儿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吃
  • 不限
  • 能吃
  • 慎吃
  • 不能吃
查看结果
  • 索引
  • 蛲虫病的症状
  • 蛲虫病与蛔虫病的区别
  • 蛲虫病如何治疗
  • 宝宝如何预防蛲虫病
  •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