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作为一种兼具食品与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功效自古以来便广受认可。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也对白扁豆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描述,称其“硬壳白扁豆,连皮炒熟,入药”,并指出其性温平,具有补脾胃、消暑除湿、解毒等作用。
现代医学也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并将其收录于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撰的《中国药典》中,明确指出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适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以及白带等症状。
白扁豆全身皆可入药,包括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等部位。其使用方法多样,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煎汤、入药或炒熟后食用。
《本草纲目》特别提到硬壳白扁豆的药用价值较高,而软壳及黑色品种则更适合作为食品使用。
近年来,白扁豆的药理作用得到了科学验证。研究发现,它能降低血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发挥抗癌作用。这些发现为白扁豆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白扁豆作为一种兼具食品和药用价值的植物,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因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而备受关注。它在健脾胃、消暑解毒、防癌抗癌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天然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