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体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双亲均有遗传过敏史,其子女患遗传过敏性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仅有一方有遗传过敏史的情况。
研究表明,约70%的患者家族中存在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这表明遗传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遗传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患者通常表现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具有高亲和力的IgE Fc受体(FceRI)。当吸入性抗原进入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皮肤时,会激活朗格汉斯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β(IL-1β)。
IL-1β进一步激活异位性特异的T辅助细胞亚类TH-2,产生IL-4和IL-5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刺激B细胞产生IgE,同时IL-5还促进嗜酸性白细胞的分化与增生。
环境因素在遗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屋尘螨和花粉等环境变应原可通过斑试引发湿疹样皮肤反应,这种反应与皮肤迟发相反应相似。
在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中,常见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这表明IgE介导的接触性过敏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遗传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白细胞和表皮细胞对β肾上腺素能性激动剂的反应迟钝,导致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下降,抑制表皮细胞核分裂的能力减弱。
此外,患者的β肾上腺素能性受体与β兴奋剂的亲和力下降,而α肾上腺素能性受体的比率增高。同时,单核细胞内cAMP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这进一步降低了cAMP水平。
遗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遗传过敏性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