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一种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主要发生在新生儿中。其特点为新生儿在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但通常没有其他全身症状。此种情况在足月儿中更为常见。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喂养史。如果在黄疸期间暂停母乳喂养3~4天,黄疸会显著减轻,血清胆红素下降≥50%。若恢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不再出现,或即使出现也不会达到原有的严重程度。这一特征有助于与其他病理性黄疸进行鉴别。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20%~30%。母乳性黄疸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母乳性黄疸通常不影响新生儿的长期健康,但其高发病率和与母乳喂养的直接关联使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加强对母乳性黄疸的认知和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的推广和普及。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干预,但早期识别和适当管理对于新生儿健康和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