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疝是指由于肚脐部位未完全闭合,导致腹腔内的肠子部分突出至肚脐部位形成的疝气。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因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脐疝。虽然脐疝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症状,但家长仍需关注其发展情况。
当宝宝哭闹时,家长应首先安抚宝宝,并尝试判断是否因脐疝引发不适。脐疝与腹股沟疝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恢复,且无需手术干预,而腹股沟疝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家长无需每天按压宝宝的脐部以检测肠子是否突出。只需在日常护理中,例如更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的外观即可。
通常情况下,当宝宝放松或情绪平静时,脐部的凸起会稍微下陷,表皮呈现皱皱的状态;而当宝宝活动或哭闹时,凸起会变得更为明显。
部分家长尝试用硬币、胶带或衣物压住宝宝的脐部,希望通过外力改善症状。然而,这种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接触性皮肤炎,尤其在夏季更容易因闷热导致皮肤瘙痒或感染。
正常的脐疝在按压时,触感类似于未完全充气的气球,按压时不会遇到阻力。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例如按压时有明显疼痛或肿块无法回缩,应及时就医。
在为宝宝穿衣或更换尿布时,无需刻意避开脐疝部位。只需注意保持脐部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避免感染即可。
新生儿脐疝通常是良性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自行恢复。家长只需注意日常观察和护理,避免不当处理即可。如有异常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