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于19世纪80年代被发现,是引起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同时也是体液免疫研究的重要对象。最初于1926年被命名为肺炎双球菌(学名:Diplococcus pneumoniae),其名称来源于革兰氏染色特征。
肺炎链球菌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中扩散。该菌常寄居于健康人的口腔和鼻咽部,通常处于无症状的带菌状态。然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可能转变为致病状态,引发感染。
约10%—20%的患者在高热期间可能并发菌血症。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除肺炎外,肺炎链球菌还可能侵入机体其他部位,引起以下疾病:
这些疾病的风险在婴幼儿、老年体弱者以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中尤为显著。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对肺炎的治疗,也为体液免疫机制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针对肺炎链球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耐药性问题仍需关注。
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常见但潜在致命的病原体,其引发的疾病不仅限于肺炎,还包括多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提高对其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