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热方法指南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孙惠泉
科室:呼吸科
职称:主任医师
概述
儿童发热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家长需要掌握科学的退热方法,以保障孩子的舒适和健康。退热方法主要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大类。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
常见方法
- 使用退烧贴:将退烧贴贴在孩子额头或其他推荐部位,帮助散热。
- 温水浴:用温水为孩子擦拭身体,促进散热。
- 敷湿毛巾:用湿毛巾轻敷额头、颈部等部位。
注意事项
- 物理降温只能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退热。
- 采用物理降温时,应遵循“冷保暖,热脱衣”的原则。
- 如果孩子处于体温上升期并伴有全身寒战,避免盲目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加重不适。
- 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和捂热发汗等方法,这些方式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药物降温
适用情况
根据我国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的建议,药物降温适用于以下情况:
- 年龄 ≥ 2月龄,腋温 ≥ 38.2℃(口温 ≥ 38.5℃,肛温 ≥ 39℃)。
- 因发热导致不适或情绪低落的儿童。
推荐药物
常用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以下是具体建议:
药物名称 | 适用年龄 | 特点 | 常见品牌 |
---|
对乙酰氨基酚 | ≥ 2月龄 | 对胃肠道刺激小,适合肠胃不适的儿童 | 泰诺林 |
布洛芬 | ≥ 6月龄 | 退热效果显著 | 美林 |
使用原则
- 退热药的使用应基于孩子是否感到不适,而非单纯依据体温。
- 如孩子因发热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哭闹不止或全身疼痛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可以服用退热药。
-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错误用药。
总结
科学选择和使用退热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儿童发热带来的不适,家长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物理或药物降温,并遵循医嘱确保安全。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