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与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疾病。患者应积极面对并接受科学治疗,其治疗目标是:
- 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
- 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
-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1. 干扰素(IFNα)治疗
干扰素α(IFNα)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经典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批准普通干扰素α(如2a、2b和1b)及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2a和PegIFNα-2b)用于治疗。
1.1 普通干扰素α
荟萃分析显示,普通干扰素治疗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并降低肝硬化及HCC的发生率。HBeAg阴性患者需至少治疗1年以获得较好疗效。
1.2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
国际多中心研究表明,PegIFNα-2a治疗48周后,HBeAg阳性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停药随访48周后可达43%。对于HBeAg阴性患者,治疗48周后随访24周,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的比例为43%,HBsAg消失率在停药随访3年时可达8%。
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抗HBV的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其中我国已批准4种,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2.1 拉米夫定(Lamivudine)
- 每日口服100mg,可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
- 对伴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可延缓疾病进展并降低HCC发生率。
- 耐药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第1至4年分别为14%、38%、49%、66%。
2.2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 可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改善肝组织炎性坏死和纤维化。
- 5年治疗的累积耐药率为29%。
- 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可降低耐药发生率。
2.3 恩替卡韦(Entecavir)
- 每日0.5mg,可快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 5年耐药率仅为1.2%,安全性较高。
2.4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 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 治疗52周和104周时,肌酸激酶(CK)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12.9%。
2.5 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 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
- 每日剂量为300mg,目前在我国尚未批准上市。
3. 其他治疗方法
3.1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
3.2 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中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需求,科学选择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