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主要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其中以先天性胆道闭锁最为常见。此类病症的特点是出生后1至2周或3至4周时黄疸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此外,大便颜色逐渐由正常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通常可以通过B超检查确诊。
除先天性因素外,药物性黄疸也是一种常见原因。例如,维生素K3、K4以及新生霉素等药物可能导致黄疸。此外,某些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引发黄疸,包括:
根据中医理论,新生儿阻塞性黄疸主要由肝胆疏泄失职所致。治疗的核心在于疏肝利胆,以促进胆汁的正常流动。
治法:疏肝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药材名称 | 剂量 | 功效 |
---|---|---|
柴胡 | 15克 | 清肝胆之郁阻 |
赤芍 | 15克 | 清热凉血 |
黄芩 | 15克 | 清热燥湿 |
半夏 | 9克 | 化痰降逆 |
枳壳 | 9克 | 理气消胀 |
大黄 | 9克(后下) | 泻热通便 |
茵陈 | 30克 | 利湿退黄 |
郁金 | 9克 | 疏肝解郁 |
川金钱草 | 60克 | 利湿退黄 |
蒲公英 | 30克 | 清热解毒 |
瓜蒌 | 30克 | 除痰利便 |
新生儿阻塞性黄疸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结合中西医理论,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患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