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新生儿期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以下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及分类: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特有的一种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1-2周内逐渐消退。其主要原因包括: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发生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其特点为:
若停止母乳喂养,黄疸通常在2-4天内减轻,6-10天内完全消退。
溶血性黄疸多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最常见的情况是ABO溶血。其特点包括:
感染性黄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常见原因包括:
阻塞性黄疸主要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其表现包括:
通过B超检查通常可以确诊。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新生儿黄疸,例如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健康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性、母乳性、溶血性、感染性、阻塞性及药物性黄疸等。及时识别和分类,有助于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确保新生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