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肠管被另一部分肠管套住,从宝宝三个月开始到六岁的这段时间比较容易发生,大部分是发生在一岁以内的宝宝身上。
小儿肠套叠多用钡灌肠、气灌肠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及通过x线的监视王宝宝的直肠内加压灌气,或是在职场里灌入钡浆。也可以通过B超的监视灌注盐水,使套叠的肠部复位。小儿肠套叠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能在24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可有90%以上复位成功,且极少复发。
将肠套叠复位也可使用结肠镜治疗法,但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使用较少,缺少相应的经验,所以不推荐这种治疗方法。肠套叠复位成功后宝宝腹部的肿块随之消失,大便的颜色也会从之前的血性便转变为正常的黄色。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之前的肠套叠部位消失,这说明复位成功。
肠套叠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造成肠穿孔,肠坏死。肠穿孔和肠坏死都需进行开腹手术将套叠部位复位,或是将坏死的肠道切除。
宝宝哭闹就很常见,但是如果的宝宝哭闹看起来和平时不太一样,怎样安抚都无法让宝宝停止哭闹,这种情况,家长有必要带宝宝到医院做一下检查,宝宝有可能发生了肠套叠。
1、腹痛。月经较小的宝宝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腹痛时也不能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剧烈的哭闹。疼痛会引起宝宝面色苍白,没有心情进食,屈腿。中间宝宝会安静一段时间,但安静过后以上表现又会出现,持续反复。
2、呕吐。呕吐是继腹痛之后出现的一种症状。从开始的食物残渣到后来的绿色胆汁,更严重的宝宝还会呕吐出粪臭液体。
3、便血。肠套叠发病后的4到8小时左右宝宝会排出血便。血便的性状呈稀薄粘液状,有时也呈胶冻果酱状,间隔几小时后仍然会排出血便。
4、腹部肿块。在发病初期宝宝哭闹的间歇期,由于腹痛缓解,宝宝的腹肌不再收紧,家长可轻易的在宝宝右上腹触摸到类似橡胶的肿块。肿块光滑有弹性,可轻微活动。
小儿肠套叠,如果通过非手术的治疗方法没有复位成功,就需进行手术治疗。那么肠套叠手术对宝宝来说是大手术吗?
小儿肠套叠手术是开腹手术,如果宝宝肠套叠造成肠道坏死,必须把坏死的肠道切除,手术有一定的风险,虽然手术的过程比较简单,手术时间短,相对成人来讲手术不算大,但对于宝宝来说却是一种大手术。
手术之前需要给宝宝进行全麻,并进行胃肠减压。开腹后将肠套叠包块找出,并辨别是否存在肠管坏死的现象。如果肠套叠并未造成肠坏死,医生会用双手挤捏套住的肠管,将其复位。在复位之后,如肠壁存在大面积出血、破损,坏死的现象,需将相应的肠段切除吻合。在吻合之后,需将被污染的腹腔适度清洗,必要时需进行腹腔内引流。如开腹将套叠的肠部复位之后,发现肠段完好,没有坏死、栓塞的现象,可不作其他处理。
过程结束后,将宝宝的肠管置入腹腔原位,再进行腹壁的分层缝合,这是小儿躺肠套叠手术的全过程。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中。该病的特点是肠道的一部分嵌套进入另一部分,导致肠道阻塞和血液循环受限。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肠套叠自愈的可能性极低。由于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等待自愈可能会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肠坏死或感染性休克。因此,家长应在发现症状后立即就医,而不是寄希望于自愈。
家长应特别注意这些症状,尤其是在宝宝出现腹泻或便秘的情况下。如果宝宝在这些期间突然表现出剧烈不适,应高度警惕肠套叠的可能性。
小儿肠套叠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需要紧急干预的疾病。治疗方法包括:
及时治疗的小儿肠套叠预后良好,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尽管小儿肠套叠难以完全预防,但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急需重视的疾病,家长应在发现症状后立即就医,切勿等待自愈。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治疗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宝宝的全面康复。尤其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由于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要家长特别关注和精心护理。以下是针对小儿肠套叠治疗后护理的详细指导。
宝宝在治疗后,饮食的调整尤为重要。以下是饮食护理的具体建议: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宝宝,护理要求更为严格:
家长在护理过程中需保持耐心,并学习相关知识:
根据《中国小儿外科杂志》的研究,小儿肠套叠的复发率为5%-10%,通过科学护理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更多信息请参考:中国儿科学会官网
结论:小儿肠套叠治疗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且细致的过程,科学的护理方法能够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并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