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留守男童也危险,男孩也要小心!
编辑:chenglian | 出处: 新民周刊
今年5月,最高法院公布三起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其中鲍某某强奸、猥亵儿童已被执行死刑。
著名学者陈卫东曾评价道:“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是指导各级法院审判的一种方式,代表了最高法的观点和立场,其评判对各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照标 准。不过,不同案件有不同的特点,典型案例只对审理起指引作用,这与英美等国具有法律效力、能作为审判依据的‘判例’不同。”毕竟,中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判例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作为普遍的审判依据,还是要通过立法完善才行。
谁教孩子防范性侵犯?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大概有20%—25%的孩子会受到性侵害,一些国家甚至高达35%。可见,未成年人的性侵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之路上的一颗毒瘤。
据专家介绍,无论是女童还是男童,未成年人一旦被实施了性侵犯,都可能出现情绪紧张、恐惧、对人失去基本信任、认为自己不洁、厌烦过去喜欢的活动等“后遗症”,如果事后没有获得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很可能影响他今后对异性的看法和他的性取向。
校园性侵事件的频发,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教育从业人员的素质与道德。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出台“一票否决”的规定,将教师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打破:规定5年对老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将失去教师资格。而在所有考核项目中,“师德”可以“一票否决”。
专家认为,这项举措为保护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教师中的禽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不过,也有人担心,有关“一票否决”毕竟是机制内的,若是采用内部处理的方式,脱离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所谓的“一票否决”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在法律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倘若要说有什么方法能尽快帮助孩子,那就是立即启动儿童的性教育防范课程。
事实上,早在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曾将“性侵害”和自然灾害、校园暴力等一起列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范畴,要求学校培养中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